8月6日,曾慶佳等六名
北大青鳥學員登上了從香港飛往柬埔寨首都金邊的航班。他們和隨后即將趕到的8名同學,將作為新加坡東日集團的員工,前往柬埔寨提供
IT技術支持。在此之前,他們怎么也沒想到,自己可以簽約新加坡的企業,更令他們興奮的是,僅僅在試用期,他們的薪水就已經達到了每月1200-1300美金。
東日集團柬埔寨項目負責人伍熾宏表示,他們開出的條件具有一定的誘惑力,即便如此,與發達國家相比,他們在中國招聘到的同等技術水平的工作人員人工成本相對要低,且招聘來的IT學員學習能力強,接受也快。花更少的成本,就可以招收到與發達國家同等技術水平的員工,何樂而不為呢?
目前,國內
IT人才輸出的合作形式正處于興起階段,專家預測,在未來的5到10年間,IT人才很可能成為我國勞務人才輸出的新生力量,積極影響我國勞務輸出市場結構的調整與升級。
一、 IT人才輸出前景廣闊
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,全球勞務需求行業正在發生變化,計算機軟件和硬件、信息產業、生物工程等朝陽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,并逐步取代傳統的建筑、紡織、土木工程等產業,成為新世紀的主流。
據外交部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每年外派高科技勞務總人數大約為20萬至30萬人左右,僅占全球年跨國高科技勞務總人數的1%。除此以外,我國勞務輸出的產業結構也以制造、建筑、農林牧漁等傳統產業為主,落后于世界人才需求的更新速度。即便如此,世界各國仍看好中國勞務輸出市場的發展潛力,尤其是中國IT人才的輸出市場。
二、全球IT人才短缺提供良機
受經濟增長放緩、人口增長放慢(甚至負增長)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,很多發達國家的勞動力供給逐步減少,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IT產業的發展。
北大青鳥CEO楊明告訴記者,IT產業是一個勞動力和智力密集型的產業,產業自身的特殊性決定它比傳統產業更加依賴人力資源,人員規模往往對產業規模起著重大的影響。隨著發達國家的IT產業的持續升級,他們對國外
IT人才的依賴性也不斷加大。另外,勞動力供不應求也使其成本不斷攀升,壓縮IT產業的利潤空間。
以美國為例,2006年IT行業的年平均薪酬為80006美元,比2005年上漲4.74%,是美國薪水第三高行業。在人才嚴重短缺和成本持續上漲的共同作用下,發達國家不得不放寬移民管制,大力引進國外IT人才,期求人才的持續供給,滿足市場需求,抑制IT從業者薪酬的不斷飆升。而海外
IT人才外輸,無論是薪資水平,還是發展前景,都遠遠優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員輸出。在美國,IT從業者的月平均薪酬為6000-7000美元,在新加坡,IT工程師月薪達到2100-2700新幣(折合人民幣約1-1.35萬);在日本,
IT專業技術人員的月薪為25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3.5萬元)。
有專家預測,在未來5到10年間,IT人才很可能成為我國勞務人才輸出的新生力量,同時中國也將成為全球IT人才的重要輸出渠道。
三、實力派人才備受青睞
目前,中國的IT人才培養一方面依賴各大高校的培養,另一方面依靠
IT職業教育的培訓。高校更注重對人才的理論培養,老師多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,“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最多3∶1”某高校數據庫課程老師如是說。這種培養模式的好處是學生的理論基礎扎實,邏輯思維力強,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:首先,培養周期長,IT產業發展迅速帶來了知識飛速更新,學生要經過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獲取更多的知識,即使如此,畢業時其知識水平仍然與產業發展脫節;其次,學生的動手能力差,進入職場后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適應崗位,在工作中彌補實踐能力的空白。東日集團柬埔寨負責人伍熾宏告訴記者,“我們也曾經嘗試過從中國的高校找一些員工,但后來發現高校的畢業生理論基礎很扎實,但動手能力距企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。”
與高校恰恰相反,
IT職業教育側重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訓。如
北大青鳥,把教育培訓的學員以高中和大專生為主,培訓周期最長不超過1年。此次前往柬埔寨工作的14名學員中70%以上就是高中和大專水平。另外,培訓周期短也促進人才培養的規模提升。
國際IT人才需求旺盛,同類競爭者成本上升以及國內
IT人才培養渠道多樣為我國IT人才輸出創造了發展的良機,與此同時,我國IT產業自身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,如人才缺口大,綜合素質低,產業規模小等問題,其中人才缺口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。據有關部門統計,我國IT行業人才缺口超過100萬,自給自足尚不能實現,向國外輸出人才就更加困難。有專家斷言,目前我國可能無法實現IT人才的大規模輸出。業內人士認為,隨著國家對IT產業的高度重視、培訓產業的合理發展,人才素質將不斷提高,我國的勞務輸出市場發展將在不久的未來向國外先進水平靠近,躋身世界勞務輸出的大國行列。